雙重屬性縣域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新路徑探索A New Development Path of County-leve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Dual Attributes
唐萍萍;胡儀元;
摘要(Abstract):
長期以來,雙重屬性縣域都存在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背離的現實困境,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是協同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在對當前理論界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的基礎上,分析雙重屬性縣域生態補償脫貧發展的動力機制、演進路徑和支撐體系,并基于共享式增長和要素統籌視角,進一步探索廣義就業替代、精準補償、產業綠色化、異地開發等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新路徑的實現形式,并從政策引導、公共服務體系、多元化投資、生態環保技術等方面構建生態補償脫貧發展的支撐基礎。
關鍵詞(KeyWords): 生態補償;脫貧發展;雙重屬性;新路徑
基金項目(Foundation):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深度貧困區綠色發展的瓶頸突破與長效機制構建”(18XJY003);;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陜南雙重屬性縣域綠色脫貧績效評價研究”(2017D031)階段成果
作者(Author): 唐萍萍;胡儀元;
Email:
DOI: 10.13727/j.cnki.53-1191/c.2020.05.012
參考文獻(References):
- ① Clements T、John A、Nielsen K:《Payment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eak Institutions:Comparison of Three Programs from Cambodia》,《Ecological Economics》2010年第6期。
- ② Cranford M、Mourato S:《Community Conservation and a Two-stage Approach to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Ecological Economics》2011 年第15期。
- ③ Alix-Garcia J、De Janvry A、Sadoulet E:《The Role of Deforestation Risk and Calibrated Compensation in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年第3期。
- (1)Morana D、McVittie A、AllcroftD J:《Quantify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cotland:a comparison of methods》,《Ecological Economics》2007年第1期。
- (2)Harpinder Sandhu、Sukhbir Sandhu:《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the constituents of human well-be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astern Himalayas》,《Ecological Economics》2014年第4期。
- (3)Rohit Jinda:《Reducing Poverty Through Carbon Forestry?Impacts of the N’hambita Community Carbon Project in Mozambique》,《World Development》2012第10期。
- (4)耿翔燕,葛顏祥:《生態補償式扶貧及其運行機制研究》,載《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 (5)劉春臘,徐美,周克楊,曾凡超,劉子明:《精準扶貧與生態補償的對接機制及典型途徑——基于林業的案例分析》 ,載《自然資源學報》2019年第34期。
- (6)吳樂,孔德帥,靳樂山:《生態補償有利于減貧嗎?——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對貴州省三縣的實證分析》,載《農村經濟》2017年第9期。
- (7)鄭克強,徐麗媛:《生態補償式扶貧的合作博弈分析》,載《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
- (8)陳祚進,肖莎:《生態扶貧:“美麗”與“小康”兼得之道》,載《江南論壇》2018年第8期。
- (9)趙晶晶,葛顏祥:《生態補償式扶貧:問題分析與政策優化》,載《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1期。
- (10)劉禮軍:《異地開發——生態補償新機制》,載《水利發展研究》2006年第7期。
- (11)黃文娟:《楚雄州南華縣精準扶貧的模式及成效分析》,載《價值工程》2017年第16期。
- (12)王立安,溫馨:《國內外生態補償與貧困關系問題的研究進展》,載《生態經濟》2018年第8期。
- (13)方蘭,屈曉娟,王超亞:《陜南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補償與減貧扶貧》,載《宏觀經濟管理》2014年第8期。
- (14)王贊新:《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生態補償式扶貧標準與思路——以大湘西地區為例》,載《湖湘論壇》2015年第4期。
- (15)胡儀元等:《流域生態補償模式、核算標準與分配模型研究——以漢江水源地生態補償為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