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永貴;余文兵;
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新時代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民軍隊從來都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駐迪慶部隊同駐云南其他地區的部隊一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迪慶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者和推動者,也是迪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駐迪慶部隊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攻堅、搶險救災、生態環境保護、軍(警)寺共建等方式,積極參與迪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并逐漸形成學習并尊重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協助建強基層戰斗堡壘;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務;大力培養軍隊少數民族干部等經驗,為全國邊疆地區的其他駐軍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提供了示范和借鑒。
2020年04期 v.37;No.191 5-1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41K] [下載次數:9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46 ] - 張璇;尚丹;
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加強對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組織培養和組織發展工作意義重大。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和文化接受程度,利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廣東省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發展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反映了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入黨意愿強烈但申請入黨比例偏低,參加黨課培訓學習認真但效果欠佳,對少數民族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針對性不足等問題。為此,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模式,健全黨員培養機制,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培養出更多政治思想素質過硬、專業水平高的少數民族學生黨員。
2020年04期 v.37;No.191 14-2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3K] [下載次數:15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陳妹;
新時代民族地區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于加強民族地區各民族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以及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價值。但囿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條件、復雜民族結構等掣肘,民族地區面臨著嚴重的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和分化、政治身份認同與文化身份認同之間的博弈、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帶來的心理失衡以及類型多樣的專項宣傳教育活動的缺位等現實困境。新時代民族地區需要從筑牢思想根基、創建社會氛圍、供給物質條件、創設輿論環境等方面入手,為民族地區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探索行之有效的突破路徑。
2020年04期 v.37;No.191 22-2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7K] [下載次數:35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6 ]
- 唐俊;徐祖祥;
在桂西南壯族鄉村地區,基層群眾的主體作用、傳統文化的助推力量、內生動力的輔助功能,共同形塑著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結合的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結構。壯族儀式傳統以其深受中華傳統文化浸染的重要節慶為節點,呈遞出時空關聯下的地方文化訴求表達,展示了鄉村社會治理中儀式傳統的社會功能。同時,傳統儀式文化在形塑壯族群眾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的同時,強化了壯族村屯共同體意識。在"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結構中,地方特色的主體性、內生性、傳統性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社會治理需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方儀式傳統闡釋的集體目標和情感歸屬,關注更具現代意義的具有內生性秩序規范的鄉村治理內涵。
2020年04期 v.37;No.191 28-3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385K] [下載次數:21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3 ] - 王瑞萍;
在中國歷史上,"絕地天通"的人神觀把神和人分開,古代帝王籍此以"禮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統治權獲得"合法性",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絕地天通"的人神觀是古代帝王倡導和實行的祭天保佑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模式的思想源頭,也是其倡導和實行的"禮治"統治思想和統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過程中,"絕地天通"人神觀產生了三個重大現實意義,即:德本思想被確立、"禮治"思想深入人心、統一的國家觀初步形成。這其中,人們的共同話語開始形成,政治認同逐漸形成,政治整合有效開展,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關鍵要素。這個歷史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國家依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2020年04期 v.37;No.191 36-4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7K] [下載次數:27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2 ] - 陳燕;何昌邑;
以近代以來西方學界的"性征"研究為軸線,探討其理論構建的歷程、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定義、同性戀研究的多元取向,評價所獲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得失,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將來的研究走向;認為西方學界對"性征"的研究映射出跨學科和科學發展的影響,凸顯了人類性征的生物性和社會文化性的糅雜本質,不再追隨單一的主流理論,摒棄中心和邊緣的二元劃分,拒絕男/女性別非此即彼的傳統觀點,直面個體差異、區域差異和文化差異,接受多元動態的學術探索,逐漸逼近人類性征的實質。
2020年04期 v.37;No.191 42-4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4K] [下載次數:14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4 ]
- 鄭萬軍;周伍陽;
產業生態系統理論為以綠色減貧助推民族村寨產業振興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與邏輯起點:綠色減貧既有助于促進民族村寨產業優化升級,又能推動民族村寨產業可持續發展。當下,打贏生態治理和精準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緊迫任務,綠色減貧正好構成了這兩大攻堅戰的鏈接點。實施綠色減貧不僅有助于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而且還能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2020年04期 v.37;No.191 50-5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9K] [下載次數:27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 ] - 黃粹;
當前,中國鄉村勞動力人口結構中女性人口比例占比呈逐漸上升趨勢,因此,鄉村振興的戰略任務亟需鄉村女性發揮更大的作用。女鄉賢作為鄉村女性的精英群體其時代意義至關重要,但卻鮮少被關注。從當下女鄉賢的范疇、時代價值和培育路徑進行探討,女鄉賢包括政治型、經濟型、文化型和社會型四個類別,她們在豐富鄉村政治生態、繁榮鄉村經濟發展、凝聚鄉村文化共識和維護鄉村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培育新時代的女鄉賢需要營造性別公正的鄉村文化氛圍、強化基層黨組織作用并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政策、織密本土化的女性鄉村社會網絡,而推行剛性的性別公平政策更是應有的舉措。
2020年04期 v.37;No.191 56-6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7K] [下載次數:25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8 ] - 陳家明;蔣彬;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助于促進民族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就川西北地區的田野資料而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增強文化自信、凝聚集體記憶、契合鄉村市場經濟價值追求、強身健體、增強民族認同、鞏固村落關系、優化鄉村治理等作用。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目前面臨著自身價值挖掘不夠、自主性不強、創新性不足、后繼發展乏力等問題,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繼而繁榮民族傳統文化。從文化整體觀的視角看,需要統一規劃區域少數傳統體育文化,優先發展優勢項目,做大做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2020年04期 v.37;No.191 62-6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4K] [下載次數:30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0 ]
- 翟紹果;周淼森;
因病致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加大非正式支持和提高抗逆能力是應對老年人因病致貧的重要路徑。文章基于西部三省九縣1070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探究非正式支持及抗逆力對農村老年人因病致貧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在非正式支持方面,經濟支持及情感支持對農村老年人因病致貧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在抗逆力方面,免疫力、因應力及復原力均對農村老年人因病致貧具有顯著的減緩作用;同時,非正式支持對維系農村老年人抗逆力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根據實證分析的政策涵義,本文提出應對老年人因病致貧的對策建議:完善家庭養老保障,拓展老年人非正式支持;加強老年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免疫力;加強老年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因應力;加強老年健康保障,提高老年人復原力。
2020年04期 v.37;No.191 69-7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40K] [下載次數:29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1 ] - 姚虹;
基于武陵民族地區恩施市農村老年人的實地調查數據,對農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以及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整體上農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不佳,尤其是受氣候環境及飲食習慣影響,其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等慢性病發病率較高。在養老服務的需求方面,農村女性老年人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最高,對精神慰藉服務的需求次之,對生活照顧服務的需求最低。具體而言,對醫療保健服務的所有項目需求強度均很高,對精神慰藉服務的棋牌場所及跳舞健身場所等項目的需求強度較大。由此可知,為提高互助養老的服務效能,應加強農村衛生室和活動場所的建設,以保障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務的實施;開展農村志愿活動服務時體現出一定的性別意識,以更好地滿足農村女性老年人的需求;同時,通過完善農村養老經濟保障,改善農村女性老年人的經濟狀況,促進其養老服務的消費。
2020年04期 v.37;No.191 80-8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K] [下載次數:27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3 ]
- 王懷強;
對貧困農村來說,物質上的貧困與治理上的困境往往相伴而生、互為因果。物質貧困與治理困境在貧困農村的共生邏輯,決定了脫貧攻堅戰必須既要有效解決物質貧困,也要有效解決治理困境。實踐證明,脫貧攻堅戰在取得消除農村絕對貧困歷史性勝利的同時,推動鄉村治理領域發生了治理權威重塑、治理主體培育、治理資源集聚、治理基礎拓展、治理方式變革等重大進步,有力提升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保障。
2020年04期 v.37;No.191 86-9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K] [下載次數:48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26 ] - 韓佳麗;
在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政策的邊際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不斷下降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流動是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理論邏輯分析表明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減貧效應的傳導路徑主要包括:促進收入增長,緩解物質貧困;培育人力資本,緩解能力貧困;強化社會參與,緩解權利貧困。決勝脫貧攻堅階段,深度貧困地區需夯實農村勞動力個體的能力基礎、實現農村家庭勞動力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的發展程度,保障農村勞動力流動減貧效應的有效發揮。
2020年04期 v.37;No.191 92-10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00K] [下載次數:30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5 ] - 任新民;馬喜梅;
易地扶貧搬遷如何實現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不僅是產業發展的經濟問題,是一個社會治理的實踐課題,也是一個中國治理貧困理論構建的過程。從現代化理論的視野,通過對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扶貧搬遷的實證研究,分析易地扶貧搬遷后各民族與傳統以土地為根基的謀生方式斷裂,由此引發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親緣、宗族、地緣、業緣聯結的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傳統道德維系的社會秩序等方面發生的巨大的社會變遷。從現代化理論縱向與橫向結合的視野,探討在歷史跨越式發展理論視角下,少數民族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變遷、社會整合實踐相結合,對于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穩定脫貧后,加強對農戶生計方式的現代整合,社會組織結構的重構,新型社區集體意識的培育,多元民族文化的融洽,公共政策的接續與創新,構建新時代各民族共構詣變的和睦融洽關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共同開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2020年04期 v.37;No.191 103-11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5K] [下載次數:42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1 ] - 樸光星;
西方學界的移民經濟研究,具有濃厚的二元對立思維痕跡。他們認為,移民經濟是移民為生計而開辟的"生存經濟",在移居國經濟中處于邊緣地位。但是,通過對首爾"中餐經濟"的實地研究發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移民經濟的角色和功能發生了變化,它成為一種聯結不同市場、促進相互交流的互利共贏經濟。因此,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視域下,有必要關注"移民經濟"的"互利共贏"效應。
2020年04期 v.37;No.191 112-11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40K] [下載次數:10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0 ]
- 黃祥深;董建輝;
明朝定鼎南京后,鄂西土司陸續表示臣服,積極前往貢馬??疾於跷魍了矩曬R的頻率和規模,以嘉靖四年、二十二年為節點,可分為三個特征迥異的階段。貢馬不僅僅是土司履行義務的載體,更是土司開展文化交流和贖罪的工具。嘉靖帝令土司貢馬"易銀儲庫"后,貢馬數量驟減,也反映明代馬政發生顯著變化。鄂西土司的貢馬未能發展成為"茶馬互市"制度或朝貢貿易,原因在于其政治意義遠高于經濟意義。貢馬不僅彰顯明朝對鄂西土司的"羈縻"性質,更是中央王朝與鄂西土司互動的媒介,是明朝在武陵山區構建有效統治秩序的象征。
2020年04期 v.37;No.191 120-12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9K] [下載次數:9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5 ] - 馬率帥;
明清時期,地處祖國西南地區的烏江流域地區呈現出復雜多元的民族關系,歷代封建統治者通過在這一地區施行羈縻制度、土司制度,逐步把烏江流域納入到統一中國行政管理系統中。在該地區建立形成的貢賦與互市等經濟制度和行為、文化教育以及移民等因素不僅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增進了烏江流域各族人民彼此之間以及與中原及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進一步密切了不同地區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也對增強烏江流域各民族的國家認同和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意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0年04期 v.37;No.191 127-13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3K] [下載次數:9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張麗虹;
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浪潮,其影響遍及中國每一個地區,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隨著這股強勁浪潮的沖擊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云南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云南人民的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因此而發生了劇變,其中,云南婦女在婚姻、教育、就業等方面無論是觀念,亦或是行為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歷史表明,任何一個地方歷史的發展都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任何一個地方歷史的前途和命運都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
2020年04期 v.37;No.191 132-1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2K] [下載次數:6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 ] - 黃志敏;
近代蒙古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天津開埠密切相關,天津開埠將蒙古地區與歐美市場連接在一起。天津海關檔案不僅僅記錄了天津口岸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其中《天津海關貿易年報》的報告內容更反映出其包括蒙古地區在內的廣大腹地的貿易變遷情況。
2020年04期 v.37;No.191 137-14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377K] [下載次數:4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