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大明;
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先后經歷了重點示范部落計劃、永續計劃及活力計劃三個階段。其實踐出現的問題及積累的經驗,對大陸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研究認為,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持續地經營和創造。在該過程中,在地居民的主體性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以及社會組織的參與協作,三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地居民主體性的發揮,更是民族地區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2020年05期 v.37;No.192 18-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7K] [下載次數:25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2 ] - 樸今海;孫云彤;
1992年中韓建交以后,我國朝鮮族憑借其跨界民族的人文地理優勢掀起了一場出國務工的流動潮。時至今日,在韓朝鮮族的數量已超過70萬,成為韓國社會中規模最大的外籍群體。但這一為數不少的在韓朝鮮族群體,由于受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方面的制約以及韓國結構性的社會、文化排斥,在適應和融入韓國社會的過程中面臨著種種困境和挑戰。關注我國跨界民族跨國流動中的社會適應問題,不僅關系到流動個體和群體的權益保護及其生活質量的提高,也關系到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
2020年05期 v.37;No.192 24-2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34K] [下載次數:23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6 ] - 鄭玲玲;
昆明市呈貢區自2011年撤縣設區以來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市政府與大學城的進駐,呈貢原有的以縣城為中心的規劃格局產生變化,城市廣場空間也呈現參與群體不同的構成特征與時代樣貌,參與廣場活動者的目的主要是健身。通過對呈貢區中心廣場、龍街廣場以及某大學民族廣場活動參與主體健身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上述三類廣場健身活動分別對應著新興的現代市民體育健身、傳統共同體民族體育健身與新潮體育文化為主的三種健身方式,反映了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不同社會形態人群的公共空間屬性與社會參與方式。
2020年05期 v.37;No.192 30-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80K] [下載次數:14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7 ] - 劉志成;
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在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思維方式與相應的語言結構是相互照應的。由于語言是體驗的,語言結構正是認知主體心理結構和概念系統的反映,其與認知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心理體驗密切相關。通過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對比研究,不僅能為進一步探索"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提供重要的對比語言學方面的依據,而且能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提供極為有益的借鑒。
2020年05期 v.37;No.192 37-4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45K] [下載次數:26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02 ]
- 程靜;陶一桃;
2020年是扶貧攻堅收官之年,作為深度貧困集中地帶的少數民族地區將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地區貧困治理的重點從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從開發式扶貧轉向扶貧后保障,地區經濟治理的重點從追求經濟快速增長轉向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稅制改革成為解決地區貧困問題,鞏固地區扶貧成果,增強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建立地區發展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稅制改革面臨著新冠疫情沖擊、產業發展不平衡和返貧風險等嚴峻挑戰,在深化稅制改革過程中,需要克服少數民族地區稅收政策過于依賴稅收優惠,稅收優惠效應不平衡,偏向直接優惠和結果優惠,以及稅收優惠時間限制和范圍限制的困境。在后脫貧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稅制改革需要從五個方面加以優化:在法律范圍內賦予少數民族地區適當的稅收立法權;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地方稅體系;構建"以人為本"的少數民族地區稅收制度;規劃"平衡"的少數民族地區稅收優惠政策;以少數民族地區稅制改革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2020年05期 v.37;No.192 60-6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6K] [下載次數:27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3 ] - 耿新;
近年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返貧問題相伴相生,影響了脫貧攻堅的成效?;谪毨Т嗳跣砸暯?聚焦民族地區返貧人口的特征及影響因素,民族地區返貧風險可分為能力缺失型返貧風險、政策性返貧風險、環境性返貧風險、發展型返貧風險。以深度貧困縣東鄉族自治縣1511名返貧人口實證檢驗發現:民族、文化程度、貧困戶屬性、致貧原因等因素對貧困人口的返貧有顯著影響。應建立返貧監測機制、返貧預警機制、返貧人口幫扶機制、內生動力機制以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2020年05期 v.37;No.192 68-7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5K] [下載次數:77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8 ] - 唐萍萍;胡儀元;
長期以來,雙重屬性縣域都存在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背離的現實困境,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是協同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在對當前理論界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的基礎上,分析雙重屬性縣域生態補償脫貧發展的動力機制、演進路徑和支撐體系,并基于共享式增長和要素統籌視角,進一步探索廣義就業替代、精準補償、產業綠色化、異地開發等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新路徑的實現形式,并從政策引導、公共服務體系、多元化投資、生態環保技術等方面構建生態補償脫貧發展的支撐基礎。
2020年05期 v.37;No.192 76-8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7K] [下載次數:15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69 ]
- 竇影;
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預階段"是鄰里互助養老的準備期。在"預階段"中,城市老年人的日常參與能夠形成社區內生力量,推進鄰里互助養老的發展。但當前老年人社區日常參與的基礎性被重視的不夠,導致鄰里互助養老的支持力量開發不足。本文從社區治理的角度,以社區日常參與的基礎性認識出發,通過增加老年人的日常參與機會、整合社區老年自組織資源、倡導日常生活中互助關懷教育、互助養老制度建設等途徑,推進鄰里互助養老"預階段"的發展。
2020年05期 v.37;No.192 83-8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1K] [下載次數:67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1 ] - 李玉芬;
優勢觀點跳脫了病理觀點對"問題與病態"的沉迷,用優勢取向之理念、原則和處遇方法重新建構了長者社會工作的理論內涵。優勢評量模型的實務研究,為辨識長者優勢和開展專業干預奠定了基礎。實務方法類研究,為開展長者照顧及長者心理與精神健康服務提供了具體的工作指引。實務運用類研究,探索了優勢觀點運用于長者領域的可行性,并初步呈現了運用成效。針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來可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將"生命歷程"視角融入優勢評量模型之中;二是將"文化照顧"視角融入長者照顧實務之中;三是重視以社區為場域的實務運用類實證研究。
2020年05期 v.37;No.192 88-9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446K] [下載次數:9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81 ] - 朱浩;
社區嵌入式養老正成為打破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邊界的新興模式日益受到關注,如何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實現其社會化運作機制的創新成為當前模式發展的關鍵。結合上海嵌入式養老主要類型"為老服務綜合體"的實踐發展,依據嵌入理論"經濟行為嵌入社會關系網絡"的假設,從宏觀結構和微觀嵌入兩個方面考察其"一站多點"服務網絡和養老服務企業在社區情境中的"關系運作",總結社區嵌入式養老"人-環境-機構"的系統發展邏輯,并依此提出政府應該積極尋求與社會資本的合作,確立面向市場構建養老服務產業鏈發展的整體性思維,并要努力增進人、機構和環境的互動,在社區情境中建立企業與老年人及其家庭之間信任的微觀基礎。
2020年05期 v.37;No.192 98-10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7K] [下載次數:79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89 ]
- 曾智洪;毛霞維;
在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黨和國家采用制度嵌入和精英下沉的"扶貧包干"模式,選派優秀干部組成"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直接嵌入深度貧困地區,突破其資源約束和能力瓶頸,因村施策地幫助貧困村擺脫貧困陷阱。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這四個關鍵性問題,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把脫貧任務落實到"最后一公里"。駐村工作隊在精準治貧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有些地方也出現了策略性脫貧、儀式化表演、多元主體較量等績效懸浮現象,不同程度地引發了原生村莊的公共性、自治力、利益鏈以及行政力量等要素被逐漸削弱的現象。鑒于此,駐村工作隊與貧困村的匹配度、多元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脫貧致富的持續動力等亟需進行多維重構,以提升它對貧困治理的有效性。
2020年05期 v.37;No.192 107-11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4K] [下載次數:24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07 ] - 周芳檢;
近年來,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受制于數據來源及分析技術,傳統的經驗型預警、科層制預警、滯后性預警、模糊化預警、碎片式預警模式,難以滿足當前復雜性、跨界性、多元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需要。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采集及處理技術發生巨大變革。通過構建一種基于案例推理和規則推理的大數據預警模型,驅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邁向精準化、快速化、動態化和協同化新階段。
2020年05期 v.37;No.192 114-12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72K] [下載次數:100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78 ] - 胡輝華;劉佳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尤其是對大灣區中小企業而言,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選取大灣區內陸九市中小企業,運用GEM模型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大灣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發展環境短板明顯、產業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活力等困難與問題?;趨^域合作的視角,采用引力模型,將九市劃出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江(門)中(山)三大經濟圈,各經濟圈應發揮各自的優勢特色,實施區域合作,從而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2020年05期 v.37;No.192 121-12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74K] [下載次數:28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04 ]
- 徐睿;
金國是以游牧民族女真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政權,在飲食習慣上,多食用牛羊肉和乳制品,相對較為油膩,飲茶能夠有效的幫助消脂解膩,所以女真人養成了"先湯后茶"的習慣,茶葉也成為女真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金國不生產茶葉,所需茶葉大多由宋朝供給,宋朝由此對金國形成了茶葉壟斷。為了避免宋朝以茶葉壟斷為手段要挾金國,金國曾經通過嘗試生產茶葉、減少茶葉消費、試圖轉變支付方式、默認茶葉走私,甚至以武力威脅宋朝的方式試圖打破宋朝對茶葉的壟斷,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在宋金茶葉貿易中,以女真民族為主體的金國和以漢族為主體的南宋以茶文化為媒介,無形之中促進了民族融合,不斷推動中國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
2020年05期 v.37;No.192 139-14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2K] [下載次數:12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80 ] - 王海兵;
康區食鹽主要來源于青藏高原的井鹽和湖鹽(池鹽),川鹽、滇鹽等內地鹽一般流通于康區的漢藏雜居之地。不同地方的鹽業資源在康區形成了各自的行銷區域。食鹽貿易是維持康區內部及其周邊族群關系的重要機制和紐帶??祬^食鹽交換對象以糧食為主,茶葉及其他日用雜貨為輔,食鹽的運銷商主要是藏商??祬^鹽產多被土司或寺廟控制,自由貿易是鹽業的常態。自清代開始,部分嘉絨藏區以及中甸、維西等地先后導入內地的引岸制。清末鹽井被收歸官辦后,實行以鹽稅征收為核心的商人包銷制。隨著官府對康區鹽務管控的加強,毗鄰省區之間的鹽利之爭成了康區鹽務的重要癥結。特殊的自然、人文和歷史形成的傳統交換關系,以及多元化的鹽務管控,共同造就了康區鹽市與鹽政鮮明的地域特征。
2020年05期 v.37;No.192 145-15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58K] [下載次數:7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00 ] - 王準;
20世紀30年代,云南本土學者方樹梅編纂成《滇南茶花小志》一書,該書較為詳細地輯錄了明代以來各類著作中有關云南山茶花的記載,系統梳理了云南山茶花的傳統代表性品種并收錄大量有關云南山茶花的詩、詞和辭賦?!兜崮喜杌ㄐ≈尽返膬热蒿柡髡呱詈竦牟┪锴閼雅c地方意識,而該書的編纂則與中國近代博物學學科的新舊轉型密切相關,堪稱一部承先啟后的地方物產志,填補了一些前人研究的空白,為后來有關云南山茶花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020年05期 v.37;No.192 154-16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9K] [下載次數:5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87 ]